中央地鐵建造初期因建造商工程不符合標準引致延誤及超支(視頻)

【KTSF 周正鈞報導】

中央地鐵的建造初期,因為建造商一些工程不符合標準,引致延誤及超支,也令這計劃成為眾矢之的。

90年代至2000年間,中央地鐵項目因預算費用高昂,備受輿論批評。

華協中心資深社區組織員林梁淑萍說:「如果交通局早就想到,很多完善的交通配套,服務計劃,或者都未必需要中央地鐵,但是沒有呀。」

方小龍牧師說:「現在我們終於有了地鐵,但當中有很多會議及統籌聯署,我想當年所有華埠的人都有簽名聯署。」

2007年,華協中心排除萬難收集簽名,就是為了引起立法者的關注,但當年要取得眾人聯署,並不像現在一般上網到聯署網站就可以。

方小龍牧師說:「我們在兩週內收集到17000個簽名才呈交,你可知不只我們,一些舊金山住客聯會的人,就拿著一張紙,在大廈裡收集簽名,花了很大努力,但我喜愛這樣,因為表示17000人支持這事情。」

收集足夠簽名後,方小龍就連同社區住客聯會的成員,一同到達首都華盛頓與官員會面,將聯署呈交聯邦政府,最後獲得了聯邦撥款將近10億。

方小龍牧師說:「(華人社區)他們學懂了發聲,有時候事情就會發生,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但最終來了。」

地鐵的出入口地點也落實,在Stockton街及Washington街,這就涉及收地建站及清拆。

2008開始,林梁淑萍就是負責為華埠白蘭站原址大廈內的商戶及住客搬遷而與各方磋商,希望盡量協助受影響的人原區安置。

林梁淑萍說:「地鐵站本來是有一棟大廈,這一棟大廈本來有八個商戶在樓下,也有18戶住客在樓上,我們都是盡量爭取,與公車局告訴他們,讓他們了解我們的需要,例如商戶,最好是可以留在華埠。」

而在華協的協助下,一些商家也成功留在華埠。

林梁淑萍說:「例如Kearny街已經有黃毛雞,三陽在華盛頓街是華埠中心,Hogan Investors這收租的管理公司,就在天后廟街,祥發就在Clay街企李街,我們都好開心,讓他們可以繼續在華埠裡面作業,而且他們是華埠的一份子,至於住戶,有兩三家置業了,我們真的替他們開心。」

林梁淑萍也指出,當年大地震後,由於市府不重建480公路,華協剛好也在爭取在本來的公路出口,Boardway夾Sansome街,興建可負擔房屋,因此就順理成章與政府合作,將其餘受地鐵工程影響的住戶安置入住。

方小龍牧師說:「這(華埠白蘭站)是從下而上原生的,更是由長者領頭。」

這個中央地鐵站名叫華埠站,還是白蘭站,一度引發華裔社區的爭議,最後經交通局董事會投票決定通過,以華埠白蘭站命名。

(Copyright 2022 KTSF.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material may not be published, broadcast, rewritten, or redistribut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您喜歡的新聞